刘邦是汉朝的开国君主,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,赵匡胤创立了宋朝,朱元璋则建立了明朝。这四位虽然都是开国皇帝,但他们去世后,庙号却有所差别。后人都叫刘邦和李渊为汉高祖、唐高祖,而赵匡胤和朱元璋则被尊称为宋太祖、明太祖。
都说开国皇帝,那为何这仨字的庙号差别挺大的呢?其实,别以为“高祖”和“太祖”就差个字,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呐。
说起这事儿,老话说得明白,“天子七庙,诸侯五庙,大夫三庙,士一庙,庶民没庙”,在古代啊,皇室家族那是非得建个太庙不可,专门给天子那个家族祭祀用的。
既然有了太庙,照古时候的规矩,那些年皇帝供奉进去,自然得给个庙号,这就相当于给皇帝一生画上句号,跟谥号差不多,算是对皇帝一辈子的定论了。
说起庙号,那是从商朝开始的。不过周朝一建立,就把庙号给废了,只留下了谥号,所以周朝的皇帝,全都是有谥号没庙号。
周朝那样,春秋战国也是差不多,至于统一战国的秦始皇,那更是狠,他觉得不管是庙号还是谥号,都会弄得“子议父、臣议君”这样的尴尬局面,所以一口气把谥号和庙号给都废了,从那以后,庙号差不多断了快一千年。
直到刘邦建起汉朝,他才把庙号和谥号给恢复了,自那以后,庙号一直传承下来,一直用到清朝覆灭,整整用了两千多年。
开头汉朝复兴庙号那阵子,给皇帝加庙号那事儿相当讲究,搞得样样都得小心翼翼。所以上了两汉,好多皇帝压根儿没庙号。那会儿,只有立下大功大德的皇帝,才配挂上庙号。举个例子,那个响当当的汉武帝刘彻,就被封为汉世宗。
不过时间一长,庙号用得有点乱套了,光“祖”字的版本就多到55种,那高祖和太祖到底差在哪儿?咱们接着唠唠这个事儿。
汉高祖刘邦
说实话,刘邦的汉高祖这个庙号其实是传着传着跑偏了,历史上他真正的庙号是汉太祖,谥号才是高皇帝。《汉书》里写得清楚呢:这位帝王(就是刘邦)出身寒微,扭转乱世,平定天下,被称作汉太祖,功劳最大。上面给的尊号就是高皇帝。
刘邦的全名其实是汉太祖高皇帝,早知道就是这个称呼。可司马迁写《史记》的时候,觉得叫汉高祖简单点,没绕弯儿,就这么给他定下来了。后来大家也就跟着这么叫了。
司马迁那个时代,咱能理解,人家刚把庙号制度恢复没多久,那玩意儿还没深扎人心,司马迁弄得称呼有点简化混淆,也算情有可原。
咱再聊聊太祖庙号那点讲究,宗庙制度里说得明白,“一祖二宗四亲庙”咋说呢?“一祖”就是说“始祖”,也就是家族里第一个被封爵的人,咱也叫始受封者。
这“二宗”就是说太祖和太宗,太祖通常是那个“始受命者”,也就是第一个被天命认可做皇帝的家伙。拿刘邦来说,他家根儿本儿不咋地,他爹刘太公就是个普通老百姓,虽说是他爹,但这人儿可不能算始封的老祖头。
刘邦在灭秦那会儿,被项羽封了个汉王,这身份就是最早被封的。后来他自己开了汉朝,算是首批被命定当皇帝的那种人了,所以给他叫汉太祖,那是名副其实。
唐高祖李渊
李渊和刘邦的境遇就不太一样啦,李渊虽然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,但他只能算是后来接过衣钵的人,他的庙号没叫太祖,反而是高祖,理由就在于他不是唐朝最早那个被封的。
得说啊,李渊的“唐”这个国号,实际上是跟他那唐国公的爵位挂钩的。这爵位最早是给他爷爷李虎的,当年李虎一去世,北周政权给他追封了唐国公,后来隋朝一来,又把李虎的儿子,也就是李渊的老爹李昞,继续封作唐国公。就这样,唐国公的头衔才一路传到了李渊这一辈。
李渊能在太原起兵反隋,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祖上和老爸留给他的爵位。说白了,唐朝的第一任受封者其实就是李渊的爷爷李虎。李渊建了唐朝后,还专门给爷爷李虎立了个唐太祖的庙号,给爸爸李昞也封了个唐世祖的庙号。
既说太祖庙号给了李虎,那李渊走了之后,也就只能拿个高祖庙号了,毕竟大唐的国号是从李虎被封唐国公开始的。
有趣的是,南唐那会儿,李渊的唐高祖庙号竟然被改成了唐太祖。南唐属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,开国皇帝叫李昪,他自封自己是唐宪宗李纯第十子建王李恪的孙子呢。
所以李昪登基立庙之后,必须给李恪这一支追封庙号,他给李恪定了个叫唐定宗的号,而他自己作为南唐老大,理所当然想留个祖字庙号,后来他就是烈祖。讲规矩,太庙正殿里头挂的祖字庙号皇帝数量有限,南唐那些带祖字的皇帝就得得挤一挤,得挑走几个。
踢谁啊?肯定不能踢李渊,毕竟人家是地道的大唐开国皇帝,踢了李渊进太庙,那简直是忘了根儿。于是李昪干脆给李渊改了个庙号叫唐太祖,把李虎的太祖庙号给撤了,这不,李虎也就被请出了太庙。
仔细想想也说得过去,毕竟真正开创唐朝的是李渊,李渊当年不忘爷爷李虎传给他的爵位,才给李虎加了个太祖庙号。要是没有李渊建立大唐,后来的人还会记得李虎是啥人物吗?所以南唐才决定把李渊的牌位摆正太庙正殿,享受供奉祭祀,直接给李虎剥了太祖庙号,干脆把他的牌位从太庙里撤了。
话说南唐虽说也算个政权,可毕竟不算正统王朝,所以后来的人没怎么承认李渊那个太祖的庙号,反倒还是老老实实叫他唐高祖。
宋太祖赵匡胤
赵匡胤这宋太祖,真是妥妥配得上这个庙号。你瞅瞅,他跟刘邦挺像,都是赵家头一个被封爵的,也是赵门里头第一个得天命的人,所以给他叫太祖,妥妥合情合理。
说实话,宋朝以后,给开国皇帝起高祖庙号的可不多见。其实在宋朝以前,高祖和太祖这俩称呼,对开国皇帝来说都挺合适,关键还是得看这位开国皇帝本身的来头和状况。
要说宋朝以后为啥没人再用高祖当庙号,那事儿其实挺简单,完全得怪五代十国那会儿闹出的个窝火事儿——就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那档子事。
当过中学历史课的伙计都晓得,石敬瑭最响当当的绰号就是“儿皇帝”。他为了干掉后唐那个李从珂,竟然倒打一耙,认比自己还年轻的契丹族统治者辽太宗耶律德光做义父,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了给大辽,结果后晋跟大辽就变成了父子国,两边皇帝扮着义父义子的样子借此拿到大辽的武力撑腰。
石敬瑭为了拿到大辽的军援,确实是丢尽了脸面,结果被后人嘲笑成了“儿皇帝”,名声可谓是臭不可闻。刚好他一死,竟然还戴上了后晋高祖的庙号,用他一人之力把这个庙号的身份拉了下来。后来,一代代朝代开国皇帝干脆都不敢再用“高祖”这个庙号了。
而且从宋朝开始,祖字辈的庙号里含金量最顶尖的就是“太祖”,紧随其后的便是“太宗”。光论“太宗”这个庙号,那含金量比起烈祖、世祖这类祖字辈的称号高出一大截,别的根本没得比。
别的祖字辈庙号没法比得上太宗,主要还是得扯到三国魏晋那会儿。两汉时期,庙号定得特别严,能拿庙号的皇帝少得可怜,拿到祖字辈庙号的就更稀罕了,只有两汉开国的汉太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。
不过到了曹魏那会儿,祖字辈庙号就开始满天飞了。先是曹丕给他爹曹操封了个太祖庙号,紧跟着曹丕的儿子曹叡又给自己爷爷曹丕上了个高祖庙号。有趣的是,曹叡活着的时候还给自己弄了个烈祖庙号,这下魏国祖孙三代都沾上了祖字辈庙号。从这之后,祖字辈庙号就被乱七八糟地用开了。
一直拖到唐朝立国以后,李渊才带头开始规规矩矩地用庙号,这才把祖字辈庙号乱用的毛病给拦住了。李渊给他爷爷和他爸都用了祖字庙号,他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给李渊上了个高祖庙号,结果李世民死后自然被赐了太宗这个庙号。
说起李世民开创的“贞观盛世”,那牛逼的功绩是杠杠的,照理说他完全能获得个祖字庙号。可唐朝规矩挺严,一板一眼地按规矩来,最后只给他授了个太宗庙号。结果这太宗庙号,不但让后人骄傲,还成了紧跟太祖之后最有分量的庙号,含金量直逼顶峰。
从唐朝以后,大多数朝代的第二代皇帝都拿到了太宗这个庙号。赵匡胤死后,他弟弟赵光义接过帝位,给赵匡胤追了个太祖庙号,而自己早早地把太宗庙号留着不拿,整天以模仿李世民为豪。
明太祖朱元璋
朱元璋说起来大家都清楚,那可是起步就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,基本是大明王朝的江山全靠他一手打拼起来的。他创业的难度,比刘邦那阵儿还硬核,所以拿明太祖的庙号,妥妥的是理所当然。
说起明朝庙号,最有意思的得数明太宗这个名号,本是朱元璋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打算留给自己的。可惜事与愿违,靖难之役那会儿,朱允炆被他叔朱棣给打败了,皇位也就被抢去了。朱棣在位时,处处学李世民的样儿,打造了“永乐盛世”,等他一走了之,明太宗这庙号也自然是归他所有了。
偏巧过了一百多年,朱棣那个“明太宗”的庙号被改成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“明成祖”,这事儿全拜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给搅和了。
明武宗朱厚照年轻时没留下儿子,一命呜呼,堂弟朱厚熜接过皇位。朱厚熜刚上位头一桩事儿,就是和大臣们掰扯起了“大礼议”,他说啥也得给他亲爹兴献王朱祐杬封皇帝,还把他老爸的牌位往太庙里搬,让他能享受那头等的祭祀待遇。
照着庙号那规矩,要是朱厚熜硬是把他亲爹朱祐杬往太庙正殿一摆,那就得把和朱厚熜血缘关系最远的一位皇帝给挪到偏殿去受香火。按当时情况来看,和朱厚熜关系最疏远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。可按“祖有功宗有德”这条规矩,祖辈的皇帝永远得占正殿,享受那头顶上的祭祀待遇。
朱元璋既不能被请出正殿,那么离朱厚熜血脉最远的就是朱棣了。可朱棣也挪不得啊,毕竟他对后代明朝皇帝的重要性不亚于开国祖宗,没有朱棣,哪来他们的皇位?所以朱厚熜根本没法把朱棣搬去偏殿。
不让朱棣到偏殿,那最靠谱的招儿就是给他上个祖字辈的庙号。那时候群臣们给朱厚熜出的主意,是给朱棣叫“明世祖”,这“世祖”确实挺贴切,可朱厚熜心眼多,他想把“世”字留着以后自己用。于是,他干脆给朱棣搞了个顶独特的庙号——“成祖”,这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称呼。
朱棣拿到“明成祖”的庙号后,才躲过了被挪出正殿的厄运,而他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,却被朱厚熜下命令给赶出了太庙正殿。
写在最后
其实到了清朝那会儿,祖字辈的庙号又被玩坏了,居然冒出了三祖,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、清世祖顺治皇帝、还有清圣祖康熙皇帝。
按庙号的讲法,努尔哈赤和顺治这两个祖字辈的庙号还算靠谱,毕竟努尔哈赤打下了后金的江山,才有后面的清朝;顺治又是清朝入关后的头一任皇帝,叫祖那是当之无愧。
可说康熙要是被称作祖,可就有点走远了,毕竟他是守成的皇帝。康熙的庙号叫清圣宗或清睿宗,听着也挺合理。不过,康熙后头的雍正皇帝,可费了好大劲才登上皇位,经历了“九子夺嫡”的风波。雍正一上台,就极力凸显自己的合法身份,才不管太庙规矩,硬是挂了个清圣祖给康熙,格外给面子嘛。
得提一嘴,很多人老是把庙号和谥号弄混,这缘故主要是唐朝以前,皇帝多半是用谥号来叫的。举个例子,汉武帝刘彻这名字,其实“武皇帝”是他的谥号;再说魏文帝曹丕,那“文皇帝”也是他的谥号呢。
为啥唐朝以后都爱用庙号来叫皇上?说白了,唐朝之前的皇帝谥号通常就那么一两个字,挺短的。结果到了女皇武则天那会儿,她老公唐高宗李治去世,武则天为了显摆对李治的敬重,给他挂了十五六个字的谥号。这一来,后来每朝每代皇帝都跟风给前面那位皇帝起一大长串的谥号,听着就别扭,叫起来累还拗口。搞到后面,人们就更喜欢用简单明了的庙号来称呼皇帝了。
其实历史上,真算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,拿高祖庙号的就只有李渊。他那会儿还主动把太祖庙号让给了他爷爷李虎。再说了,自从石敬瑭那个“儿皇帝”的臭名出现后,五代十国以后,高祖庙号就没再用了。
文小岛知风
#热问计划#
炒股加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